传奇私服发布网_新开传奇网站_最新最全单职业传奇私服平台_www.sf999.Com

    波尔塔瓦战役结果分析:沙俄成功完成了军事改革

    2018-01-11 21:54:41首页

        被马克思称作“彼得大帝的战争”[指“北方战争”]已过去300余年了,乌克兰沃尔斯克拉河畔也早已恢复了平静,曾经鏖战于此的两位军事天才--彼得大帝与查理十二也已经作古,但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思和畅想。波尔塔瓦战役,这场历时10个小时的厮杀,却给交战双方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那么,对此次战役如何进行具体而科学的评析呢?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包括瑞典和俄罗斯的学者)都进行了可喜尝试,可谓,见仁见智。这里,笔者力图与广大读者一道,重温历史,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解读这场战役。

        针对交战双方的胜败得失,我们或许能够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不同的发展道路,造成了战争潜力的巨大差异。从士兵的素质、统帅的才华上讲,瑞典都要比俄国强得多。然而,波尔塔瓦之战距纳尔瓦战役仅仅9年,这两场战役的结局却完全相反。其实,这并非偶然。俄国在彼得大帝的领导下,经过政治、经济的改革,其巨大的土地和人口资源优势逐渐发挥出来,军事力量也大为加强。而瑞典走的是单纯军事强国的道路,它的军力、人力和经济力都经受不起长时间的战争,因此它的最终失败就不可避免了。胜负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完全不同的命运。俄国的胜利,不仅解决了北方出海口问题,而且使它进入了欧洲强国之列。而失败之后的瑞典却从此衰败,在东方丧失了卡累利阿和波罗的海诸省,在德意志则丧失了不来梅--费尔登和大部分波美拉尼亚。瑞典从欧洲强国的排行榜中消失,军事帝国事实上也随之瓦解。

        第二,彻底的军事变革,引起了军事实力的对比变化。查理十二本来以为这么一个小小的城堡,不费吹灰之力一战即可拿下,可是他不知道这时两军的实力对比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俄国以建立正规陆、海军为主进行的比较彻底的军事改革,对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俄军经过改革,装备精良,拥有很好的炮兵,并且已经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指挥俄军作战的主要不再是随时可能背叛的外国雇佣军官,而是忠于祖国的本国军官。在波尔塔瓦战役计划的制定、战斗队形的部署以及战场工程构筑方面,俄军都摈弃了线式战术的陈规旧套。波尔塔瓦战役中值得借鉴的是,构筑前进阵地,留有颇大的预备队,利用有利于作战的遮避地。相反,由于没有受到过严峻的挑战,瑞典军队始终保持着古斯塔夫二世时代军队作战的所谓“传统优势”,没有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这就造成了瑞军仅有数量增减而无质量提高的局面。另外,瑞典军队是在异国土地上孤军作战,远离后方,难以取得兵员、武器和装备的补充。

        第三,迥然的指挥艺术,导致了军事行动的不同结局。查理十二自以为所向无敌不可一世。他自很快就能击败俄军,分裂俄国,称霸东欧。据阿德勒菲尔德所著《查理十二战争史》中记载,查理十二制订了占领乌克兰、征服莫斯科的作战计划。尽管此计划的具体内容已不可考,但他的盟友和军队都采取了与计划想配合的实际行动:波兰国王斯坦尼斯拉夫和克拉索将军各率领了一个纵队,进入了俄罗斯。前者进到了基辅,后者则达到了斯摩棱斯克。李比尔克也率兵从芬兰侵入因格里亚,准备夺取圣彼得堡。这里,我们不想推究计划与行动的正确与予否,而波尔塔瓦战役前后的军事实践丝毫没展示出查理十二指挥艺术的高明。这一方面是因为查理十二是一个性情冲动的人,从来不肯完全依照计划行事。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而改变帝王性格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另一方面,诚如拿破仑所指明的,在这个战役中,查理十二几乎违背了所有的战争原则:他没有集中兵力;他放弃了作战线,切断了自己与基地之间的联系,并在敌军的前面作侧进的行动。除了一个攻势的观念以外,查理十二几乎毫无计划可言,而且尽管马泽帕的情况是多么迫切,但不等候李文豪普特,从战略上来看仍然是一个愚蠢的行动。自此以后的查理十二,在行动上均显示出其心灵已经失去了平衡:一方面是他对自己过分自信,另一方面是他太轻视他的敌人。

        在押运辎重的李文豪普特遭伏击、进攻圣彼得堡的李比克尔被击溃之后,查理十二和他的主力在乌克兰的寒冬中孤立无援,处处碰壁。马泽帕曾经是查理十二的唯一希望,但很快又破灭了。经过严寒和作战的双重消耗,军队人员折半,装备和补给已无力支撑,但查理十二拒绝了诸将回师波兰的劝告,他仍然认为最后的胜利是有把握的。因为他已命令斯坦尼斯拉夫率领克拉索的军队与他会合,同时约定扎波罗热的哥萨克人夹击俄军,还希望鞑靼人能帮助他。可见,他所谓的“把握”是建立在幻想而不是现实的基础上的。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位将军绝不可以作画,这在他所能做的事情中是最坏不过的。”查理十二就是在作画,而且不能自拔。退一步讲,尽管这些幻想能够实现,但还得争取时间,因为斯坦尼斯拉夫还在900英里以外。更重要的是补给已经快完了,为了补充它们和增强其地位,查理再次拒绝了诸将的劝告,决定围攻波尔塔瓦。当久攻不下又遭反包围的紧急情况下,查理十二才又求救于李文豪普特。而李文豪普特又劝他退过第聂伯河,并与波兰保持接触,但他还是不听。

        1709年6月17日,是查理十二的27岁生日,但就在这一天的侦察行动中,他的脚上中了一枪。他不能自由驰骋疆场了,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出现却是最需要的。因此,对于瑞典人而言,这是一个最大的不幸。真是祸不单行,当查理十二负伤的时候,他又收到了两则坏消息:斯坦尼斯拉夫和克拉索都被牵制住了,不能离开波兰;而土耳其也不会直接或间接地越过鞑靼人的地区来援助他。事已至此,查理十二既然拒绝解围和撤退,为了避免受饿和失败,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进攻。决战中,尽管由李恩斯科特代行指挥,但查理十二始终没有真正放弃指挥权,李恩斯科特这个总指挥实际上仅充当个副手而已。因此,躺在担架上的查理十二仍然是指挥作战的统帅。由于行动不便,他的命令得不到及时的传达,从而又引起了部队的混乱。


        于是,经过10余小时的激战,瑞典军队溃败,查理十二和马泽帕及其1000余名残兵败将逃遁至土耳其。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查理十二的对手--彼得。彼得把战争作为扩张的主要手段。他认为,打通波罗的海出海口,进一步西进和南下,必须动用军事手段。同时,他又十分重视外交斗争与军事斗争的密切配合。无论是战前,还是战时,他竭力拼凑军事联盟,力争最大限度孤立敌人;以军事为后盾,迫敌接受俄停战条件。在面临南北两个大敌(土耳其和瑞典)夹击下,力避两线作战。他善于观察形势的变化,根据新的条件,实行战略转变。在战争指导上,彼得崇尚进攻性战略,强调主动打到敌人国土上去。在强敌入侵时,他能大踏步后撤,发挥战略防御的作用,最终还是为了打出去,这一点与我军强调的“积极防御”真是不谋而合

        他重视会战的决定性作用,但不轻易使用,确有把握才会使用,习惯于以小打取胜。彼得在陆、海军建设上,注意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同时重视结合俄国的具体实际,讲究实效。彼得在作战和建军上的思想和实践,对俄国军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北方战争开始以来,他与查理十二多次较量。他既不因战败而灰心丧气,也不因胜利而忘乎所以;他通过多次战争锻炼,已日益成为一个成熟的军事家;而且他虽然野心勃勃,为人粗暴,残酷好斗,但打起仗来却能身先士卒,猛打猛冲。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作为统帅的彼得,为决战选择了非常恰当的时机。敌人长途跋涉,精疲力竭,加之军事上的失利,当初他们侵境时的那股锐气,早已挫了三分。与此情况相反,俄国军队有后备力量源源补充,作战技术又较敌方先进,故而愈战愈强。

        第四,鲜明的民心向背,形成了依靠力量的巨大悬殊。瑞典的霸权政策招致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反对,树敌过多。而几个为数不多的盟友,或为俄军所阻,或徘徊观望。马泽帕姑且算个死党,但也没出多大力。其高压政策反而引起了乌克兰的普遍反抗。当查理十二孤军深入、不见俄军一兵一卒时,部将建议等待李文豪普特将军率领的辎重部队和援军,但查理十二急于南下乌克兰,拒绝了这一建议,致使李文豪普特的部队遭到俄军截击,在与查理十二会师时1.6万精兵仅剩6000余人,还丢了全部辎重。这使瑞军陷入了一无给养,二无援军的困境。然而,查理十二不愧为杰出的统帅,严寒中他自己裹着毛毯睡在地上做士兵们的榜样,与士兵同甘共苦,和他们吃相同的口粮,以他个人的魅力赢得了部属们的信任和崇敬。11月,瑞军占领了隆尼,这里有丰富的补给和温暖的房屋,足以抵御严寒。假如瑞军能在这此养精蓄锐,等度过严冬后再战,实属上策。然而,在俄军不断的骚扰挑逗下,这位27岁的年轻国王终于按捺不住,领兵去解救受到俄国威胁的格德兹,致使隆尼丢失。这使瑞军处于流动之中,士兵减员半数以上。诸将都劝查理十二退回波兰,重整旗鼓。但查理十二的自信、轻敌和虚荣心使他拒纳忠言,他决心围攻波尔塔瓦。因为这里是通向乌克兰的交通枢纽。但查理十二对城内守军兵力估计不足,围攻6个星期,还未攻下。此时,俄军主力已向波尔塔瓦方向集结。其时,瑞典将领中的有识之士,早就看到围困波尔塔瓦只会遭到毁灭性打击。他们认为,如果率军西进,越过第聂伯河,虽然这也可能遭受重创,但保住军队的实力尚有一线希望,而包围波尔塔瓦并进而夺取该城,必然会自取灭亡。然而,查理十二一意孤行,断送了他的久战沙场、训练有素的军队,摧毁了部属对他坚定的信仰和无尚的崇敬。而俄军方面则有着截然不同的情况。这不仅取决于彼得的坚毅果敢和部属的协力同心,民众的积极支持尤其不能忽视。俄国人民在抵抗瑞典军队的进攻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波尔塔瓦被围时,居民和守军同心协力,三个月中,战斗三十次,消灭瑞军1/4。火药不够了,居民就纷纷捐献,凑钱买硝石,支援军队抗击敌人。

        第五,突发的偶然因素,加速了战场环境的急剧变化。综观波尔塔瓦战役发生的前前后后,不难发现有诸多偶然因素影响着交战双方的成败,这一点对瑞军来讲尤为明显。例如,首先是百年不遇的严寒,接着有春天化雪的泥泞,致使不少士兵病死,马匹倒毙,士气十分低落。军队由进入俄国境内的4万多人减员到2万多人,大炮只有34门,火药受潮无用。真是祸不单行,在1709年6月的一次侦察时,查理十二的脚受了枪伤,由李恩斯科特代行指挥权。在决战中,查理十二叫士兵用担架抬着,巡视全军,声嘶力竭地激励士气。但是,他的士兵在俄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下,还是不得不退却了。由于行动不便,他的命令得不到及时的传达,从而又引起了部队的混乱。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然而,偶然因素中也包含着必然性。在波尔塔瓦战役中,双方的军事实力、战争潜力和指挥艺术之间的强弱胜负业已泾渭分明。也就是说,瑞典人最初的溃散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士兵一时心怯,但是查理十二带领他的队伍转战波兰时就已给失败埋下了祸根--疲惫和给养不足;相反,俄国人汲取了前几次战败的教训,改进军队装备和编制。所以,一次偶然失利带来的转折终于让瑞典国势日衰,失去了波罗的海的霸主地位。但是,没有这次转折性的战役,也会有别的决战让瑞典失败。因此,在分析偶然因素的同时,不能忽视必然性的前提--瑞典战争潜力没有俄国雄厚,加之瑞军远离后方,孤军深入敌国腹地,犯了盲动和冒进的大错,导致全军覆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