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逍遥津
说起三国里的武将,可谓多如牛毛,能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留下名字的,基本上就属于凤毛麟角了,三国武力第一当属吕布,不过要说谁最能打,恐怕还得是魏国曹操手下名将张辽,逍遥津一役,八百士卒杀退孙权十万大军,差点把孙权吓得尿裤子。曹操大将张辽素有英雄之名,尤其是逍遥津一役,扬名天下,从此江东小儿啼哭者,说之以张辽之名,立即止哭。
作为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首,张辽能战能打,除了高超的个人武力之外,他更大的才能体现在军事才能上,所以张辽不仅是武将,还是将帅之才。其中最能展现他卓越的军事能力的事件就是逍遥津之战。公元215年,曹操出征张鲁,留下张辽、乐进、李典等人率领七千人驻守合肥,这时孙权看见曹操左右不暇,主力肯定一时半会赶不到东边来,于是就打起自己的小算盘来了,此时不给曹操当头一棒还等何时,立马率领十万大军准备进攻合肥。
网络配图
孙权的想法很简单,自己有十万大军,而守城的张辽只有七千人,手拿把掐,就是一人一口涂抹,也淹死他们了,所以此战必胜。孙权的那点小心思,如何能逃得过曹操锐眼,他早就在行军之前给张辽留下一个小木盒子,说是只要孙权来犯,就打开。
张辽登上城门,见城外黑压压一片都是孙权人马,立即打开丞相事先留下的小木盒子,里面是一张纸条,写着这样一句话: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张辽看完纸条之后,当即明白了主公曹操之意,原来孙权兵盛,如果单纯固守待援的话,根本就等不到曹操的援兵,只能被孙权攻陷。
三国演义里的张辽,虽然是曹操手下爱将。但是从未和蜀国打过仗,原因是张辽在吕布手下,为大将之时。吕布整个集团的覆灭,所有文武大将全部被擒到曹操大营。
吕布求饶投降不成,是刘备向曹操说公不见丁建原董卓乎!于是,吕布大骂刘备大耳儿最不讲信义者,忘了辕门射戟之时也。最后曹操命武士用白绫将吕布勒死。
正感此时,张辽被押解上来,张辽看着吕布求饶的窝囊样儿。张辽说吕布匹夫大丈夫死则死尔何必求饶,曹操对张辽说是曾在哪见过,随后张辽大骂曹操,可惜濮阳城那场大火没有烧死你这个国贼。曹操闻听大怒拔剑直奔张辽杀来。此时,刘备在后面,拽住了曹操的胳膊,关羽在曹操面前跪下替张辽求情。曹操随把剑弃之于地,哈哈大笑,我这次和文远开个玩笑,从此以后张辽死心塌地跟随着曹操。但是对刘备关羽心怀感激。张辽是个忠义之人,他和关羽的私人感情仅次于和刘关张的感情。后来刘备离开了曹操阵营,张辽与关羽,各事其主。但是在战场上,曹操不派张辽在战场上与蜀国兵戎相见。
华容道上被,关羽带领500校刀手,拦住,此时曹操从赤壁败退下来经过多次埋伏,一路大雨道路泥泞,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得到休息,已是人困马乏,没有吃到东西 ,曹操与众将商议要硬闯,众将劝说,此时即使我们不惧,但是战马已经乏力不能在征战了,谋士程昱说丞相过去对关羽与不薄,有恩于关羽,关羽是重义气的人,丞相自己前去求情,或许我们能躲过这场劫难。于是曹操亲自来到关公马前,将军别来无恙乎?先问好,而后求关羽手下留情,放过这次队伍。曹操痛哭流涕,让关羽想起在许昌,曹操对他的恩情,心中一酸 把马头带过。用手一摆是让500校刀手让开一条路放行。此时曹操听说这话带领众将马上逃命,关羽猛然想起军令状在身,于是大喝一声哪里走?曹操的残兵败将,马上跪在路边,此时张辽就在面前。这时关羽看见交情莫逆的张辽,张辽前来为曹操求情。关羽长叹一声通通放行。此时没有张辽的出现,很可能曹操过不了这一关。
在以后的无数次的魏蜀之战,以及关羽威震华夏曹操从未派过张辽前去带兵迎战关羽以及蜀国,但张辽也是择贤主而事之的忠义之将,从未背叛曹操,但张辽却瞧不起吕布,因为随吕布先后背判了丁原丁建阳与董卓,这是随当时的主公吕布也是没办法的事。张辽的军事生涯可圈可点,赤壁之战后一直在曹操心目中是一员可信赖的独立掌军的将帅。一直在和东吴做战,曾创下辉煌的八百骑闯入十万吳营的营盘来回厮杀,还差点杀了孙权,此战震惊了吳国,就连小儿夜啼大人说张辽来了,小儿都止啼,可见张辽的逍遥津之战,影响力之大。能用关羽看中的朋友不多。只有张辽才能入关羽法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张辽字文远,曹魏著名将领,出生地在现在的山西朔州,是西汉富商聂壹后人,改姓张。
张辽家庭条件良好从小读文习武,在当地刺史丁原知道张辽后就提拔了他做自己身边的一个小官,由于张辽家族世代经商,都很希望有个人能做官,所以在丁原帐下的张辽十分勤勉,由于当时汉朝还没完全垮台,上司丁原被邀请去洛阳一同对付“十常侍”结果被董卓利用义子吕布给杀害。
董卓趁机统领丁原所有的兵马,并“挟天子以令诸侯”张辽没办法只能归于董卓的麾下。董卓到最后也被自己的“义子”吕布杀害,吕布又接管了董卓的兵马,张辽又归于吕布的帐下。 虽然吕布人品不怎么样,可是带兵打仗,武力超群,在追随吕布的日子里,张辽也从一开始的“菜鸟”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将领。
就当张辽准备一直和吕布干下去时,吕布在白门楼给曹操逮住并且处死,之前在洛阳时就曾经和曹操认识,认为曹操才是自己的明主,于是张辽率领自己的部下投降了曹操。由于曹操多疑的性格对于“半路出家”的张辽一直不是太重用,只是让他作为偏将来处理一些事务。
直到曹操南下进攻,张辽的机会终于来了,他首先把天柱山给攻占下来,随后被曹操派往合肥驻扎。因为合肥这个地方是交通大枢纽,陆路水路都四通八达,古时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孙权拿下荆州之后终于要对合肥动手了。孙权亲自带上10万人马,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合肥,这样东吴的地盘就联成一片了,首尾呼应。
当时合肥守军只有7000左右,对上孙权十万人马真的不够看,但是张辽连夜选拔800死士,在孙权刚刚到达不久看准时机,发动偷袭,搅乱了孙权的部署,打压了他们的士气,在与孙权对峙的十天左右里,张辽一直隐忍不发,终于孙权感觉这仗拿不下来准备撤退的时候,张辽又发动突袭,要不是吕蒙、甘宁的冒死保护,孙权很可能被张辽活捉,这就是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
在逍遥津事件之后,曹操对张辽的态度发生180°的转变,加封张辽为大将军,知道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都一直对张辽倍加尊重,在222年张辽病逝享年54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张辽,字文远。《三国志》里将其列为魏国五大将第一人。张辽在魏,如赵云在蜀,是一位守成之将,基本上没有犯过什么重大的过错。张辽勇武非常,极重情义。让张辽名声大震的当属逍遥津之战。
威震逍遥津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孙权乘曹操西征之际亲自率大军十万进攻合肥,而此时合肥城内仅有张辽、李典、乐进等人率领的驻军七千人。两军对峙,兵力悬殊。曹操早已料到孙权可能会趁此机会进军,留下书信一封,待孙权进攻时拆开。众将拆开来阅,写道“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此处张、李即张辽,李典,乐即乐进,护军是文臣,不出战。诸将看完商议,张辽认为若坚守城池无异于坐以待毙,应主动出击挫吴军锐气,乐进等闻张辽之言,仍然犹豫不决。张辽发怒道:“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若疑(迟疑),吾张辽独决之”李典虽然平日里与张辽不合,此时也被张辽打动,慷慨陈词道:“此国家大事,既然将军主意已定,奋不顾身,吾等能以小私而舍大义乎?”于是众将当夜招募敢死队800人。
张文远
第二日,张辽披挂上阵,大呼“张辽在此”杀入敌阵。而吴军却根本没有想到被围困的魏军还敢杀出城来,惊慌失措,被张辽冲入阵中,连杀陈武等两员大将,凿穿吴军阵型,直逼中军帐下,孙权大惊,爬上一个土坡,手持长戟自卫。吴军发现张辽军人少,便将其重重包围,张辽面无惧色,左冲右突,杀出一条血路,带领数十骑返回,遇李典接应,双方从早上战至中午,吴军损失惨重,士气低靡。张辽见成效甚好,便率军回城,将强防守。
之后数十日,吴军围城却不能破,打算撤军,孙权率军断后 ,却未做好防范敌人的准备,在逍遥津北岸巡视之时被魏军探知。张辽当即率军突袭孙权。与吴将甘宁、吕蒙厮杀,凌统护卫孙权左右。当孙权骑马行至逍遥津时,发现桥南木板被拆除丈余不得渡河,危急关头,吴将谷利急中生智,拿鞭抽击孙权坐骑,骏马奋力一跃,飞桥而过,孙权慌忙逃命,终幸免于难。
此战是三国极其著名的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例,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能先发制人亲率敢死队突袭敌军,挫败敌军士气,随后准确把握时机,在敌撤军之际发起突袭,有力打击敌人,打了个大胜仗,有力的保障了曹操后方安全。由此可见张辽能审时度势善用兵法,有勇有谋,有大帅之风。此战之后,东吴“人人害怕,闻张辽名,小儿也不敢夜啼”。
闻张辽,小儿止啼
孙权在己方占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有了轻敌思想,对敌人缺乏应有的防备,指挥上出现严重失误,而张辽在极端不利的情势下能冷静分析,,抓住敌人漏洞,机遇致命一击,且身先士卒,作战勇猛,战胜强敌。使敌军胆寒,以至于日后张辽抱病随曹丕南征时,“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可见张辽成了孙权心中的梦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说起三国时期的名将,那可是数不胜数,如蜀汉的“五虎上将”,还有东吴的“江表十二虎臣”,以及曹魏的“八虎骑”和“五子良将”;这里主要说的是就是作为“五子良将”之首的张辽。
但其实在正史中,整个三国时期被称得上名将的也就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邓艾、陆抗以及张辽而已;那张辽究竟何德何能成为千古名将?其实张辽早年极为悲催,虽然少年时便已举郡吏;并州刺史丁原以张辽武力过人,召其为从事,命他带兵往赴京都,去接受大将军何进的领导。
大将军何进又遣张辽往河北募兵,共得千余人。可是当张辽募兵尚未还时,京中的何进已因剿宦失败而死。因此张辽统兵归属于董卓。张辽虽然“以兵属董卓”,但他是大将军府的属官,在董卓军中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董卓死后,张辽统兵归属于吕布,迁任骑都尉。张辽虽然“以兵属吕布”,但他以北地太守或鲁相名义,在吕布军中仍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
在吕布被李傕、郭汜等人击败后,张辽跟从吕布向东奔逃,漂泊辗转于荆州、司州、并州、冀州、兖州,为曹操所败后前往徐州。虽然张辽一路跟随吕布,忠心耿耿,但却并不受吕布的重视,与高顺一样,被吕布所猜忌与排挤;所以张辽在吕布兵败后,面对曹操的推心置腹的招揽,才会真心归降。
虽然张辽在归降曹操后,立下颇多功劳,但是真正让张辽名垂青史的主要还是两项战绩:
第一个就是白狼山之战,这场大战极少有人知道,这是曹操为了彻底稳定后方,消灭北方乌桓势力和袁氏残余势力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秦始皇为了稳定北方,不惜命蒙恬率军三十万北伐,收复河套地区后又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连接以前各国修建的长城。
而汉朝时期,可以说是一路伴随着的都是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虽然汉武帝耗尽了“文景之治”留下的巨额财富,甚至差点导致国家经济崩溃,依然没有彻底征服匈奴;之后的王朝也是如此。曹操雄踞中原,同样也面临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曹魏将永无宁日,但幸运的是,整个曹魏统治时期,北方都没有出现战争,而且曹魏也并没有采取屈辱求和的方针。
这与白狼山之战有很大的关系。话说东汉末年,北方游牧民族乌桓逐渐强大起来,并入居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内。后来袁绍称雄北方后,和乌桓达成了联盟;在袁绍死后,袁熙和袁尚北逃乌桓求援,希望借助乌桓的实力,“复图中国”。
此时乌桓在蹋顿领导下联合,蹋顿的强大势力使人传言他要仿效匈奴冒顿单于和鲜卑檀石槐在北方游牧部落中建立霸权。袁氏兄弟及大量追随者到来后,蹋顿得以指挥乌桓和汉族人口多达30余万,史称蹋顿“以雄百蛮”。乌桓以为袁尚收回故地为由,数次袭击边境,劫走幽州百姓十万户。
一代雄主曹操又怎么能忍?在公元207年的时候,曹操挥兵出征乌桓;在曹氏集团内部,原本认为这会是一场持久战,毕竟西汉的教训在那里;但是没想到张辽和虎豹骑如此英勇,在曹军主力还未到达的情况下,张辽率领先锋部队直冲敌阵,曹军的精锐骑兵与乌桓骑兵在白狼山下一场血战。
徐晃、张郃、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奋勇争先,数万骑兵的大混战,可以想象战斗的惨烈。乌桓原本就人心惶惶,一看曹军如此勇猛,其阵行开始崩溃,混战中,蹋顿当阵为张辽斩杀。乌桓群龙无首,最后终于被杀得七零八落,“死者被野”,三郡乌桓的主力骑兵在这场决战中开始全面崩溃。
此战中,曹操大获全胜,斩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俘虏二十余万人;北方各游牧民族大惊,纷纷遣使者和曹魏通好,一直到西晋时期都不敢反叛;可以说,张辽此功,堪比霍去病和卫青;但是由于后人只关注三国内战,所以此战在历史上也相对没什么名气了,甚是可惜。
但幸好,张辽还有一个盖世战功,堪称中国版的“斯巴达三百勇士”;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逍遥津之战”。公元213年,曹操曾率兵在濡须口攻打东吴,无功而返。公元214年,孙权派大将吕蒙、甘宁攻打皖城,魏将朱光及守城军民数万人被俘。两次战役给孙权莫大的信心。
于是在公元215年的时候,雄心勃勃的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际,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其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北上中原。而且情报指出合肥有七千守军,曹军主力又在关中,不可能来得及赴援,在各方面来说,这场战役东吴是占据优势的。但是,这场战役也让孙权成了笑柄。
在绝对弱势下,张辽一反常态,从七千士卒中挑选八百精锐敢死队出来;张辽披甲持戟,带著这八百人杀进孙权初到尚未整阵的部队,结果孙权大军被杀的人仰马翻,张辽的表现堪比现实版的“七进七出长坂坡”,孙权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经此一战,士气衰弱,后又打败孙权亲自率领的十万大军于逍遥津,孙权本人也差点被孙权所杀,孙权因此得了个“孙十万”的绰号。
自“逍遥津之战”后,张辽就成了江东孙氏政权的噩梦,只要张辽还在合肥一天,孙权就不敢轻举妄动;哪怕在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其实吧,在正史中,要评三国第一猛将,非张辽莫属,这两项战绩,在正史中,关羽、张飞、赵云等人是做不出来的,更何况其他人,壮哉我大张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小编要讲的是,大家都知道曹操这名三国人物,所以也应该知道他的身边有这样一位将士,他的名字就叫做张辽。说起张辽不禁想起当年他的威名传遍了逍遥津。不过,当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呢?他又做了什么样的决定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讲一讲,重现一下当年的故事情节吧。
话说当初曹操平定汉中以后,就在汗中调理休整。这个时候,诸葛亮就建议刘备趁着曹操现在派张辽守着合淝,可把荆州的三个郡还给东吴,并用荆州其他州郡作为诱饵,让孙权去攻打曹操,这样的话西川就安全了。刘备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派使者去江东。所以说啊,我们有些时候应该适时的舍弃一些东西来换取更大的东西,才可以长久生存。目光应该像诸葛亮一样放得长远一些才行。
孙权听了以后,觉得对自己十分有利,所以就答应了。派了吕蒙、甘宁两位大将作为先锋,然后自己亲自率领大军出征了。孙权的军队渡过了长江来到了皖城下,孙权听取了吕蒙的建议,趁着这个时候孙家士兵士气正足的时候直接攻打皖城,果然取得了胜利,占据了这块地方。接着他们就又去攻打合淝,这个地方呢就是由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张辽来把守的。张辽这个时候还在为丢失了皖城不高兴呢,就又听到了孙权过来攻打的消息,所以十分头疼。正当苦苦思考该如何怎么办的时候,曹操派人送来了一个小匣子,上面还写着敌人进攻的时候才可以打开。
正在这一天,孙权带领着十万大军就过来了,于是张辽就赶紧打开匣子看了字条,上边写着,孙权兵到了以后,张辽、李典出去应战,乐进守城。张辽认为这个时候必须要奋力拼杀,挫敌方锐气,才能稳住城中将士的军心。但是,李典和张辽平时不和,所以听了张辽的话也不说什么。张辽见两个人没有什么反应于是,就决定自己一个人出城,要和孙权决一死战。
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这便是张辽做的决定了,在面对与自己不和的将士,还有只顾自己安危的同伴,他抱着必死的心态决定出去与敌人战斗。这究竟得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多么英勇的气概。他这种不惧怕强大敌人的精神,以及顾全大局的做法,还有自己这种将自己的生死放在国家大事之后的决心,都是值得我们赞扬并学习的。你们觉得呢?你们有没有被张辽这种英勇无畏的气魄给感动震撼到。难怪后来他的名字威震四方。
我们接着往下讲,这个时候,李典也是佩服张辽这种舍己为国的精神,所以觉得自己也不应该因公废私,就表示自己愿意听从张辽的一切安排。于是,两人激动地握住彼此的手,分别分派了任务。让李典另一队军马在逍遥津的北面埋伏,等到孙权他们的军队杀过来的时候,把小师桥给砍断,然后他和乐进负责从正面进行进攻。
第二天,他们几个,十分英勇的与孙权的军队做着激烈的斗争。并且丝毫不顾及之前的隔阂,在这个时候一心为国家奋战。最后,打退了孙权。从这一点,小编觉得这个叫做李典的大将也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将士,在面对国家大事之前,他可以不计较之前的隔阂,愿意放下恩怨听从之前自己不服的人的指挥安排。这也是十分难得的。所以,他们两个都是曹操手中难得的大将。
小编觉得,故事讲完以后,这个张辽他不仅可以在危难之际放下个人恩怨,不计前嫌,而且还可以冷静沉着的思考对策。这些都在显示着张辽的英勇神武聪明机智。并且,他还在国家危难之际,愿意舍己为国,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敬仰学习的。你们觉得呢?所以说,我们应该向张辽学习,学习他这种在大事面前在团体面前顾全大局的精神,在紧急关头不计前嫌的大度。还有他那大无畏,可以为了集体大家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做法,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一生学习的榜样,需要我们继续传扬的美德。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到这里,接下来小编会继续为大家带来关于三国的故事,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战斗过程
前哨战
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张辽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主动出击。他连夜募集八百敢死队员,第二天黎明便向吴军发起突击。后来虽然被敌军团团围住,众将士却异常勇猛,数次突破重围。激战半日,吴军为之胆寒,曹军则渐渐有了胆气,营中诸将都大为佩服张辽。
必要性:成败之机,在此一举。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曹方援军遥遥无期,若不能有效打击敌军士气以稳定军心,合淝必定失守。
危险性:九死一生。此战是正面突击,曹方突击队员还不到吴方兵力的百分之一,稍有差池,就会全军覆没。
可行性: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敌方阵脚未稳,曹方有可乘之机。何况,因为兵力雄厚,江东士卒都不愿力战死战,谁也不会想到只有十几分之一兵力的敌军居然敢主动出击;而曹方敢死队员个个抱着必死的决心。
相持战
张辽打赢了前哨战敌我双方在气势上此消彼长。孙权有十万大军,围攻合淝十余日,却因士气低落,始终不能攻破只有区区七千守军的合淝,只好撤退。
彻底击溃
孙权败退,极善把握战机的张辽突然率军追击,打散吴军的后队。
凌统部下全军覆没,孙权跃马逍遥津才得以逃脱。倘若说前哨战孙权败在轻敌,那此时孙权犯下的,则是指挥上的致命错误:己方可以说是战败而归,主帅居然完全不曾提防追兵并做出相应的安排。
具体细节
建安二十年 (215 年) ,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机,亲率大军直扑合肥。此战东吴精锐尽出,十万大军竟为张辽的七千守军所破,连孙权本人也差点为曹军所俘,幸赖凌统、甘宁、吕蒙等人奋力死战,才得以脱身。合肥逍遥津一役,是张辽毕生最闪光的佳作,演义说“这一阵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可称为防守战术的经典战例。
军事战略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胡注引《水经注》“淝水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西北入芍陂。自芍陂上施水,则至合肥。淝水又北过寿春县北,入于淮”,“夏水暴涨,施合于淝,故曰合肥”。合肥北通淮河,南达长江,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三国时期更是曹魏军事重地。
1、防御上,曹魏东置合肥、中守襄阳、西固祁山。合肥地处淮南重地,既利屯田戍边,又扼孙吴北取徐扬之路。孙权屡攻合肥,就是希望将前线向前推进,以合肥为北屏障,以巢湖为水军根据地,必要时可以让水军北入淮河攻魏。
2、攻势上,合肥南控巢湖,遥望建业,能够对东吴构成威胁。曹魏随时可以自淮河调水军至巢湖集结整备,然後从濡须入长江攻吴。东吴不得不在濡须口夹水立坞,以防曹魏南下入江。
3、策略上,曹操时不时由合肥越巢湖发兵南下,把东吴的兵力和注意力长期率制于此,保长江一线大部分地区的安宁。魏吴接壤数千里,而十多年间只在此一隅发生战斗,道理概在于此。
基於合肥的重要性,魏吴两国在此地先后展开数次大战,烽火遍及合肥、濡须等地。曹魏南下,吴守濡须以拒;孙吴北上,魏守合肥以待。
战役前夕的军事态势
建安十六年,孙权听从长史张纮之议,将治所从京口西迁到“山川形胜”的秣陵,建石头城,改名建业。同时,吕蒙以“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为由,劝孙权夹濡须水口立坞。
建安十八年,曹操攻濡须,孙权与之相拒月余,虽各有小胜,却难以为功,曹操只得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而退军,并一面使张辽、乐进、李典等七千人屯合肥,一面遣朱光屯皖,大开稻田。但当初曹操军谯备边,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不听蒋济“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的劝说,征令内徙,使“江淮间十余万众皆惊走吴”,导致“江西遂虚”,皖城实际已是座孤城。
建安十九年,孙权接受吕蒙“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有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的建议,亲率大军征皖,吕蒙荐甘宁为升城督,督军急攻,一战而获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并男女数万口。待张辽率兵来救,闻城已拔而退。
同年七月,曹操知皖城失守,不顾贾逵、傅干等人的谏阻,忿然再次举军亲征,然“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军遂无功”(此战史无明记)。曹操始悟与其胶着于此,不如回师而西取张鲁。
建安二十年,刘备定蜀,孙权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刘备当然不许,关羽尽逐权置三郡长吏。孙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刘备闻之,亲提五万大军下公安,遣关羽进益阳,争三郡,大战一触及发。是时曹操兵临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孙刘遂分荆州,重结旧盟。
这样,东吴西向无事,孙权遂把目光又投向东线的合肥。
战役进程
建安二十年,孙权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麾下将领有吕蒙、甘宁、凌统、蒋钦、潘璋、陈武、贺齐、徐盛、吕范、宋谦等;而合肥仅有张辽、乐进、李典及护军薛悌的七千守军,曹军主力又远在关中,无力赴援,兵力十分悬殊。
1、初战寒心魄。
早在曹操西击张鲁之前,交给护军薛悌一道秘密教令,函边写着“贼至乃发”四字。现吴军果真北上,张辽、乐进、李典、薛悌乃开函看教,教令上书:“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但敌众我寡,分兵出战,是否上策,诸将皆疑,唯张辽领会曹操用心之所在。曰:“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击之,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然后可守也”,乐进等犹豫不定,张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何疑”,李典素与张辽不睦,但为其坚决赴敌的精神所打动。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请从君而出”。于是张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犒 次日凌晨,张辽带着八百死士杀进孙权初到而不整的阵中,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直冲至孙权麾下。权见辽来势凶猛,大为惊恐,其左右亦不知所措,只好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辽叱权下战,权不敢动,望见辽所将众少,乃聚围辽数重。辽左右麾围,直击围开,将麾下数十人得出,余众号呼曰:“将军弃我乎”,辽复还突围,拔出余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自早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辽等乃还修守备,众心遂安,诸将十分佩服。
2、固守城不隳。
东吴大军云集,立即展开了攻城作战。但由于魏军初战告捷,军心大振,而吴军锐气顿失,此消彼长,再加上合肥防御工事在前扬州刺史刘馥的积极筹建下,非常完善坚固。东吴几万大军连续围攻十余日,战役状况和惨烈程度估计可与郝昭守陈仓相媲美,孙权久攻不下,军中又疾疫流行,只得望城兴叹,撤军引退。
3、血溅逍遥津。
吴军依令皆引兵就路,大众既去,唯留孙权与吕蒙、蒋钦、凌统及甘宁等人率车下虎士千馀人,尚在合肥以东之逍遥津北,张辽从高觇望知之,立即与李典、乐进率步骑突袭过去,孙权见势不妙,“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
形势紧急,凌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扞卫,甘宁引弓射敌,诸将一起浴血奋战,发现部卒斗志低靡,“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吴军士气为之一振。激战中,陈武奋命战死,宋谦、徐盛皆被创披走,潘璋时“身次在后,便驰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凌统扶扞孙权出,权乘骏马上津桥,敌已毁桥,津南已见彻,丈余无板,亲近监谷利时在权马后,“使权持鞍缓控,利于后着鞭,以助马势,遂得超度”,策马驰驱而去。
贺齐率三千兵在津南迎权,随后中兵拒击,得徐盛被创所失之矛。凌统亦返身再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桥败路绝,被甲潜行”,其余诸将也皆陆续返回。
4、恨未斩敌酋。
《献帝春秋》记载张辽问东吴降兵:“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是谁”,降卒答曰:“是孙会稽”。张辽后与乐进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举军叹恨。
战后,张辽等诸军追击,“几复获权”,曹操得知,颇为张辽之勇猛精神所动,遂拜辽为征东将军,后多留诸军,使之专任东部战区;乐进增邑五百,并以进数有战功,分出五百户封一子列侯,迁右将军;李典增邑百户。
而孙吴方面,蒋钦力战有功,迁汤寇将军;凌统、潘璋拜偏将军,“统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权引袂拭之,谓曰:「公绩,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遂倍给本兵;陈武临战阵亡,“权哀之,自临其葬”,并以其爱妾殉葬(残念啊),复客二百家。
经验教训
胜方
1、张辽能以区区七千人,大破十余倍之吴军,其在战前的准备谋划,战中的审时度势,执行的坚决彻底,都将防守战术发挥到极至,可谓以弱敌强的经典战例。此次战役,曹军胜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料敌机先。曹操二次兵临合肥,虽仍劳而无功,但有了详细查看地形的机会,预测了孙权将来用兵的必然态势,故能根据守城各将的关系和特点,预为布置。对其教令,《通鉴》胡注云:“操以辽典勇锐,使之战,乐进持重,使之守,薛悌文吏也,使勿得与战”;而孙盛评曰:“至于合肥之守,县弱无援,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怯者则惧心难保。且彼众我寡,必怀贪堕;以致命之兵,击贪堕之卒,其势必胜;胜而后守,守则必固。是以魏武推选方员,参以同异,为之密教,节宣其用;事至而应,若合符契,妙矣夫”,斯言是矣。
其二是灵活善战。张辽不仅对曹操的战略指导思想能够融会贯通、大胆用兵,在执行中还能够灵活机变、拼死力战。其充分理解士气对交战双方的重要性,即守城时不能一味死守,而应攻守兼杂,使敌来的不畅、攻得不顺、退的不便,真正体现了防守战术的精髓,连曹操也是“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
其三是战备完善。早在官渡之战时,曹操就表刘馥为扬州刺史,“馥既受命,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编作草数千万枚,益贮鱼膏数千斛,为战守备”。张辽等人屯合肥数年,也早有所准备,故孙权屡攻不下。
2、赤壁战后,孙权亲临前线十一次,以此次的形势最好,但也败得最惨。虽说对比刘备夷陵战败的元气大伤,东吴仅仅损失了陈武和数千兵,还没到伤筋动骨的程度,但在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至于张辽抱病随曹丕南征时,“权甚惮焉,敕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可见张辽成了孙权心中的梦魇。
败方
此次战败,主要有二个原因:
其一是骄忽轻敌。孙权自恃人马众多,而合肥守兵寡少,来时不备,去时无防,连续遭到两次袭击。先挨当头一棒,挫了锐气,再遭衔尾一击,差点蹉跎,致使大好形势白白流失,甚是可惜。
其二是恃勇好战。此战之所以会产生那么大的后果,是因为两次遭袭都有孙权在场,且势如危卵。早在第一次围合肥,孙权就想率轻骑突敌,张纮谏曰:“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原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孙权虽纳纮言而止,但没予以重视。故贺齐涕泣再言曰:“至尊人主,常当持重。今日之事,几至祸败,群下震怖,若无天地,原以此为终身诫”。血淋淋的教训,总是易于接受,“大惭!谨以克心,非但书诸绅也”。
血溅逍遥津一役,不光是造就了张辽的绝世名将之誉,其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使东吴君臣重新考虑国家战略思想。《吕蒙传》“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正是这种转变的体现,故在曹操于次年再度出兵濡须之际,孙权派都尉徐详见操请降,魏吴修好,开始注目势力暴涨的刘备,集中精力计谋趁机夺回荆州。公元215年,这一年对于张辽来说是一生最辉煌的一年。刘备入川取代刘璋已有一年,三分天下之势渐显。曹操取下汉中欲南下扫荡西川,此时孙权率十万大兵进攻张辽镇守的合肥,由于曹操大军大多派去了西线汉中战场,东线合肥只屯有七千多士兵。或者曹操深知以张辽的才能,七千余人足以阻挡东吴的进攻,所以他就留有妙计,让同守合肥的李典与张辽出兵迎敌,而乐进守城。孙权十万大兵锐不可当杀来,曹军顿时军心涣散,士气大摇。张辽决定趁东吴阵营未稳前奇袭吴军,以壮本方士气,于是挑选八百壮兵,当晚一马当先杀入未做防备的孙权阵营,吓得孙权避于小山上而不敢应战。东吴其他军营赶来后把张辽围住,张辽率军奋勇杀出重围返回本阵。这次小战事虽对东吴没什么损伤,但张辽的身先士卒却激起了曹军的斗志。于是张李乐三将强化防御准备持久战。东吴军数十日围攻合肥无果,补给日益困难,军心开始动摇,孙权乃下令撤军。当大军退出长江渡口逍遥津时,孙权召开军事会议,而此时逍遥津却只有千余近卫部队护守。孙权万万没有想到张辽会突然突击过来,被杀得狼狈不堪,要不是手下诸将的奋勇保护,恐怕他就活不了七十多岁了。张辽这一战杀得东吴“人人害怕,闻张辽名,小儿也不敢夜啼”。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能先发制人亲率敢死队突袭敌军,赢得了本军的信任,壮大了军队士气,勇气可嘉。之后打出持久战的牌子使敌人不战而退,并且情报跟踪探知孙权召开军事会议,大胆出兵突击吴军,打了个大胜仗,这全靠他能审时度势善用兵法。张辽勇谋兼备,难怪《三国志》里把他列为魏国五大将第一人。
战后评价
曹操:太祖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三国志·魏书·张辽传】)
曹丕: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总体分析
孙权在己方实力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产生轻敌思想,对曹方的突袭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在指挥上又犯严重失误;而张辽在极端不利的形势下,冷静分析,果断决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使己方最终挫败强敌,获得胜利。此战可以说是三国乃至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威震逍遥津,指的是曹魏名将张辽以八百将士逆袭东吴的十万吴军,先后两次大破东吴的以少胜多著名战役。
战役前期,张辽率领800将士冲击东吴的十万大军,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东吴猛将陈武被斩杀,孙权丢掉主帅麾旗,逃跑到山冢,东吴军队全都披靡溃败、望风而退、闻风丧胆。
战役后期,张辽率领追兵,再次击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孙权蹴马趋津,跳过断桥,才免于被活捉。
此战化解了合肥之围,又称逍遥津之战,是三国时期合肥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甚至日本民间仍然流传着“辽来来(辽来々)”的俗语。
战役简介
威震逍遥津,指的是曹魏名将张辽以八百将士逆袭东吴的十万吴军,先后两次大破东吴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又称逍遥津之战,是合肥之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战直接击溃了孙权大军的进攻,几乎生擒孙权。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实力大增,遂准备南下消灭刘备和孙权。但由于孙、刘联合,大败曹军于赤壁,使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赤壁战后的五六年间,曹操不断在江淮地区用兵,欲从此处突破长江天堑,统一江东,但遭到了孙吴的顽强抵抗。曹操只好改变策略。为避免两面受敌,他一面暂且放弃统一江东,派大将张辽等在合肥屯兵息军养士;一面亲率大军西征张鲁,试图夺取汉中,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实力。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吴主孙权乘曹操西征之际亲自率兵10万进攻合肥。而此时合肥城内仅有张辽、李典、乐进及薛悌等率7000余人驻守。两军对峙,众寡悬殊。
曹操在出征之前,估计到孙权有可能再次进犯合肥。因此,他预先写了一道命令,封于木函中,交给护军薛悌,要他“贼至乃发”,按计行事。当孙权兵临城下之际,薛悌与诸将打开木函,见命令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在曹操看来,张辽、李典是能征善战的猛将,故使之出战,乐进为人持重,故使之守城;护军薛悌乃文官,故不参战。
诸将看罢命令,疑虑重重。乐进、李典等认为,两军兵力对比悬殊,出战很难取胜。张辽见此拍案而起,曰:“曹公今远征在外,若坐等援军来救,即便援军来到,那时吾等也早被吴军击破。现当乘吴军立足未稳之时,主动出击,方能挫其锐气,守住城池矣。”乐进等闻听张辽之言,仍犹豫不决。张辽怒曰:“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若疑,吾张辽独决之。”李典素与张辽不和,此时见张辽如此坚决,亦慷慨陈词:“此国家大事,既然将军主意已定,奋不顾身,吾等能以小私而舍大义乎?”于是,众将遵从张辽之见,连夜征募敢死之士800人,并设宴犒飨,以壮军威,准备次日大战。
次日晨,天色刚亮,张辽被甲持戟,亲自先登直陷敌阵。在他率军冲入东吴营垒之前,张辽就已经亲自斩杀了东吴军队的数十人和两名将领。随后,他一边大声呼喊自己的名号,一边拼杀,冲入东吴营垒。所向无前的东吴猛将陈武奋战至死。宋谦、徐盛都不敌张辽800人的猛冲,溃败逃走。当时,潘璋就在宋谦、徐盛等军队的后面,便驰马向前,在马上斩杀宋谦、徐盛军中的二个逃兵,士兵见此,都回头再战。此后,张辽率军一路猛攻,直至孙权的主帅旗之下。孙权见状大惊,东吴军将手足无措,不知所为,只得走登于高丘之上,用长戟自卫。张辽见敌军退避,便叱喝孙权,挑衅他下来对战,但孙权没有轻举妄动,随后孙权发现张辽所率领的士兵非常少,于是聚拢东吴士兵,将张辽的部队重重包围。张辽在吴军阵中左冲右突,终于打开包围圈,率领麾下数十人得以突出重围。但阵中仍然有没出突围出来的将士,他们向张辽大喊呼道:“将军舍弃我们了吗!”张辽甘苦共众,又杀入重围,救出被围困的众人。孙权人马皆望风披靡,没有人敢抵挡张辽。从早晨战至日中,吴军锐气为张辽所夺。曹军此时还城修业进行守备,众心方才安定下来,诸将对张辽所为均表示叹服。
之后,孙权虽持续围城十余日,但终不能破城,遂撤军返归。当吴军纷纷返撤之时,孙权与少数将领在逍遥津北岸巡视,恰被魏军侦知。张辽即率步骑数众突袭孙权。吴将蒋钦、吕蒙等与张辽奋力拼杀,甘宁、凌统则率亲兵护卫孙权突围。当孙权和甘宁等骑马逃到逍遥津桥时,见桥南板已被拆除丈余而不得过。在此危急关头,吴将谷利急中生智,于孙权坐骑后猛著一鞭,“以助马势”。骏马奋力一跃,飞桥而过,孙权夺路而逃,幸免于难。
此战史称“张辽威震逍遥津”,是三国时期魏军创下的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战前形势
孙权举倾国之力(十万大军),对合淝志在必得。而曹操率曹魏主力远在汉中与刘备的大军相持,远水救不了近火,合淝总兵力不过七千人,双方的兵力对比为14:1,合淝之战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拉开帷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