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之难
唐德宗李适(kuò)是代宗李豫的长子,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他年仅十四岁。他的祖父李亨,那个时候还是太子他的父亲李豫是皇长孙。作为李隆基的重孙子,李适的童年过的并不幸福。因为,祖父李亨虽然贵为太子,但是在朝廷上处处受到宰相李林甫的刁难,甚至是迫害。所以,对于李亨的子孙生活的都是如履薄冰。
安史之乱暴发后,李亨登基为帝,他的父亲李豫被立为太子。然而,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的母亲沈珍珠因为战乱被敌军俘虏,后来下落不明。作为李豫的嫡长子,李适像他的父亲一样,肩负起了平定叛军的重担。
在这期间,李适经历了唐玄宗开元盛世的辉煌景象,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混乱景象。他经历了杨国忠李林甫奸相弄权,也经历了奸宦李辅国霍乱朝政。所以,从李适登基开始,他就立志做一个好皇帝。
李适继位后,他任用贤臣,严禁宦官干政,改革吏治税法,使大唐的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但是,虽然如此,由于当时常年战乱,社会各阶层矛盾很深,尤其是藩镇割据势力庞大。李适虽然有心整治,但是并没有得到太大的好转。
公元782年,李适妄想通过武力削夺藩镇的权力,结果引起藩镇节度使的集体讨伐。由于藩镇实力过于强大,加上中间发生的泾师之变,李适兵败,被迫逃往奉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奉天之难”。
公元784年,李适痛下“罪己诏”,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他在诏书中宣布,藩镇节度使的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并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正是因为这份诏书,藩镇节度使大多归顺。
实际上,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皇帝发布“罪己诏”。但是以往的皇帝大多是面对重大天灾时,处于对天谴的敬畏不得已下诏。而李适,完全是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天下安定的愿望颁布的。从侧面,我们也能看得出,李适确实是一个好皇帝,至少是希望做一个好皇帝。
奉天之难不仅成为晚唐衰落的标志性事件,也成了李适放任自流的转折点。李适执政后期,任用奸臣为相,并且开始委任宦官以重要官职。在全国范围内,更是增收杂税,导致百姓怨声载道。
公元805年,李适因病去世。他的儿子李诵,登基为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奉天之难是唐德宗时期遭遇的军事政变,它的起因由唐德宗激进的消藩政策引起的,公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去世,儿子李惟岳要求继续当节度使,写信给皇帝准备世袭。
唐德宗借口加强中央集权,向成德发动战争,河北三镇加上襄阳四个军镇抱团对抗中央,参与镇压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在打败襄阳节度使后,加入叛乱队伍,猛攻河南的襄城。
消藩战场上的主力应该是率属于中央的神策军,但是实力有限只能依靠强大的军镇,结果因为奖励制度没有到位,经长安远赴河南的泾原军发动兵变,唐德宗只能逃往奉天以及汉中。
泾原军在长安城找来闲置的原太尉朱泚担任老大,而唐德宗跑到了奉天,被围困了四十天,在最危难的时候,皇帝写过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深刻检讨自己犯下的错误。
但是,史学家认为,皇帝是没有错的,错的在于下面打工的那帮宰相尚书们,今天拍拍部落要讲的就是这场叛乱中,第一个受到惩罚的大臣,宰相卢杞。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李怀光,他放弃了救驾的大功劳最后死的很凄凉
2、一场没有年终奖引发的战争,记朱泚的泾原兵变
3、杨炎的两税法,改革也是一种杀富济贫
除了皇帝,卢杞实在需要为这场兵变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在中央,他是一把手,政事堂中的老大,说话一言九鼎,没有人敢反抗他,政事堂里的宰相,经过卢杞的淘汰后剩下的只有类似关播那样的点头派。
据说关播曾经也想过表达意见,给了皇帝好几个眼神欲言又止,散会后卢杞还当面批评了他。
公元782年河北三镇叛乱,唐朝政府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将国库中所有粮食搬空,支援河北,然而战争越打越久,为了解决军粮问题,卢杞建议向长安城内的富豪们借粮,具体办法就是收重税。
这似乎是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国家要打仗,军队缺粮怎么办?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想办法。
一年两季的税刚收完,农民家里留着的都是救命的粮食,一家人能否熬过冬天就靠这些吃的了,所以卢杞只能把目光盯上了还算富裕的商人,先是号召商人们主动支援国家,然后要求征收房屋税、商铺税。
把京城的商人富豪们搜刮了一遍,发现杯水车薪,还不够军队一个月口粮的。
仗还要继续打,唐德宗和宰相们预计,离结束不会太久了,于是修改了杨炎时期的两税法,要求关中老百姓多交粮多交税。
于是这些收税政策的主要实施人卢杞先生,算是把老百姓都得罪了,但是战争、缺粮这些客观的条件往往是被忽略了的。
卢杞是标准的皇权派,处处维护皇家的权威,这也是唐德宗喜欢他的一个原因。
唐德宗刚跑到奉天,朱泚登基后包围奉天城的第一时间,灵武节度使杜希全带了六千军队紧急驰援奉天,在进军路线上,大臣们有了冲突。
将领浑瑊认为,从乾陵一路南下,占领几个军事要地,只要和朱泚有了僵持的局面,等其他援兵一到,收复长安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
卢杞不同意,为什么呢,乾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安息的地方,这样大批军队开过去,对祖先太不尊重了,让唐德宗如何面对九泉之下的老祖宗。
最后的结果是杜希全绕过了乾陵,还没摆开阵势,就被朱泚偷袭得手,几乎是全军覆没,杜希全逃回了邠州,唐德宗在奉天失去了唯一的援军苦熬了四十天。
四十天后李怀光的朔方军赶到,奉天保卫战结束,而李怀光直接要求唐德宗罢免卢杞,一位在外驻守的边防将领能够对当朝宰相这样的态度,卢杞做官也算是很失败了。
李怀光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卢杞是奸臣的呢?
古代没有网络,微博微信这些东西更不可能存在,评价一个官是不是合格,只有通过他实施的政策以及在官场上的口碑去判断。
政策前面已经说了,收重税弄得民不聊生,但这是战争时期的特殊情况,至于官场上的口碑,卢杞可以和唐玄宗时期的李林甫比个高下,他俩的共同特点是,明目张胆的打击竞争对手。
因为直接或者间接的原因,被卢杞害得丢掉性命的高级官员,至少有四位:宰相杨炎、张镒、御史大夫严郢(读ying)、太子太师颜真卿。
杨炎和卢杞的关系最紧密,也是他上任宰相后第一个干掉的顶头上司,其实他们两人很早就认识。
在杨炎的履历上,曾经有一位卢给事来拜访过他,当时杨炎还没做官,只是位在山间苦读的隐士,但是绘画特别好,是洛阳一绝,卢给事就想向杨炎要一幅画,又怕被他当场拒绝丢了面子,于是以匿名的方式送钱给杨炎的老家,替他赡养家人。
当然,做好事要留名,卢给事留了封信给杨炎,无非是欣赏他的为人,钱财身外物云云。
杨炎也是位知恩图报的人,知道真相后很感动,就问卢给事有什么要求,自己能办的,只要力所能及而且不触犯法律,一定给办了,卢给事推辞了一番才说出自己的真实目的,求画。
这位卢给事就是卢杞的父亲卢弈,官拜给事中,成为御史中丞后留在了洛阳,公元755年安禄山叛乱,洛阳沦陷后抓到了躲在农村的卢弈,面对安禄山的兵娃子,卢弈表示要效忠朝廷,安禄山就给了他一个痛快,死了。
在安禄山叛乱、唐玄宗逃亡成都、唐肃宗灵武称帝这样的历史时刻,卢弈的以死效忠,得到了唐肃宗的高度认可,连带卢弈的儿子卢杞也受到了重用。
要说卢杞的才华还是不错的,他的家教很好,除了父亲是御史中丞外,他的爷爷还是黄门侍郎,属于唐玄宗早期的宰相,他们家还是来自范阳的大家族。
雄厚的家族势力,皇帝的赏识,要说卢杞属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族,前途无量,为什么后来会沦落到被人喊打喊杀的大奸臣呢?
因为卢杞有严重的心理缺陷,他很自卑,非常之人,当然会有一些非常的举动。
卢杞的这种自卑,来自他的长相,太丑了。
在一个看脸的时代,卢杞从小就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小伙伴们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虽然老夫子一视同仁,还是会被小伙伴们嘲笑,所以他不喜欢读书,不喜欢上学。
这种不上进,没有知识储备的官吏,又会被同事们看扁,卢杞进入了一种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卢杞是靠着家里的关系当上的公务员,但是能实现飞黄腾达则是因为皇帝的赏识,认为卢杞可以作为心腹使用,唐代宗把他送给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当秘书,送给神策军统帅卫伯玉当刺史。
无论卫伯玉还是仆固怀恩,都委婉的拒绝了卢杞,明面上的理由是嫌弃卢杞长的太丑,拉低了他们的颜值,实际上呢,两人是不希望给皇帝借口,在自己身边安排一个密探。
地方上去不了只能留在京城,公元780年也就是父亲去世25年后,皇帝已经换了三位,对卢杞的考察也结束了,唐德宗继位的第一年就让卢杞坐上了老子的位置,担任御史中丞。
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纪委,御史中丞是管理整个御史班子的二把手,一年后卢杞成为御史大夫,当上了御史台的老大,仅仅十天后,卢杞就被唐德宗破格提拔为宰相。
做上了宰相就意味着可以进入政事堂,参与制定国家政策,了解第一手的皇帝信息,杨炎是他的上级领导。
没有上进心的御史大夫不是好宰相,只有扳倒了杨炎,卢杞的仕途才能更进一步。
而且,由于卢杞的身份、学历、长相等原因,在政事堂他是没有地位的,虽然杨炎和他父亲是老相识,但是对于卢杞,学识样貌都顶尖的杨炎是看不上的。
在政事堂卢杞没有沉默多久,杨炎就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被唐德宗下令辞退,流放海南三亚。
为什么卢杞有这么大的能量,可以把老领导拉下马,其实里面有唐德宗参与的成分。
当时的唐德宗对待藩镇的政策很激进,希望把包括河北三镇在内的独立藩镇收归中央,而杨炎是其中最大的反对派,他的执政思想更加的温和,主张以德服人。
政策上的分歧,必然导致需要一方的妥协,这时候卢杞的干预,四两拨千金地把杨炎赶出了政事堂,免除了皇帝的麻烦,从御史大夫到政事堂一把手,卢杞只用了一年时间。
公元783年泾原兵变,朱泚兵围奉天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进入陕西地界后,认为唐德宗对待军镇的不公平待遇都是宰相卢杞的主意,要求皇帝诛杀卢杞以及赵赞、白志贞等一批下令搜刮民财的高级官吏。
李怀光从朔方带来了一万五千人,一路上收编逃兵,总人数差不多有五万,实力强大,为了稳定李怀光收复长安,唐德宗把卢杞贬为新州司马。
卢杞对于这个任命,倒是没有什么怨言,毕竟皇帝没有杀他,只要没死,迟早会重新返回长安的,事情和他预料的也差不多,奉天之难结束后,卢杞又开始了一路升迁:吉州长史,饶州刺史。
但是官场上的事,下去容易想要再往上升,就麻烦了,宰相卢翰、刘从一、李勉等人拉来一帮御史纷纷上书,请求皇帝撤销卢杞的升迁,原因也很简单,卢杞的这个官要是再往上升,返回政事堂是迟早的事。
政事堂的编制就这么几个人,卢杞回来了,就要走一个,是卢翰,是刘从一,还是李勉,都不愿意。
可怜的卢杞在地方上,等待皇帝的召回命令,没多久就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各地军阀或是父子相承,或由兵将拥立,拒听中央朝廷的号令,割地自雄。他们时而互相征伐,时而与中央对抗,经常惹发战争。老百姓不堪战争重压,社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到唐宪宗时,天下养兵达八十三万人,其中大部分是藩镇扩充的军队,每两户居民就要供养一个军人,经济生产的成果基本上为战争所消耗 。
在唐德宗时,藩镇势力发展到最盛。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发生了藩镇联合抗唐的叛乱,前后历时达三年之久。有四镇节度使称王,两镇节度使称帝。德宗还一度逃出长安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备受围困达数月之久,流亡十个月后才又回到长安。
在奉天之难中,唐顺宗、唐宪宗父子也在其中备受惊吓,这给唐宪宗很深刻的印象。继位以后,他在众宰相的大力支持下,坚决打击藩镇势力,树立中央政权的权威。他说:“朕所以恶衣菲食,屯聚货财,就是为了平定四方。”雪祖宗之耻、扫平藩镇,这成为唐宪宗在位十余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元和元年,剑南四川节度使刘阚叛乱,刚登上皇位的唐宪宗在宰相杜黄裳的筹划和支持下,任用名将高崇文,毅然出兵平乱,一举稳定西蜀。同年三月,夏绥节度使韩全义的外甥杨慧琳自命为节度使,趁机谋叛,宪宗也下令征讨,一鼓而定。西蜀、夏绥既平,藩镇恐惧,多求入朝,这鼓舞了宪宗削藩的勇气。
元和二年九月,镇海节度使、唐初名将李靖的后代李锜因不自安,亦求入朝,但他又拖延时间,进行投机,密谋叛乱。宰相武元衡对宪宗说:“陛下初即位,李锜求朝得朝,求止得止,可否由他定,这样下去何以令四海!”唐宪宗又下令征讨。由于朝廷声威大涨,李锜内部发生分化,其部将生擒李锜执送长安受刑。
如此,宪宗即位仅两年,就平定三起藩镇叛乱。但宪宗并没有骄傲起来,当百官向他拜贺时,他神情黯然地说:“朕之不德,致宇内藩镇猖狂,朕深感惭愧,何贺之有!”当时,对朝廷威胁最大、实力也最雄厚的一些藩镇还安然无恙。因此,宪宗感到削藩事业任重而道远。此后八年,削藩的努力一直没有停顿过。在削藩斗争中,唐朝廷的策略也做了若干调整。
固治首先,致力于地方军事将领任用方式的改革,以防止其权力膨胀。元和二年四月,唐宪宗以右金吾大将军范希朝为朔方、灵、盐节度使,任命朝廷宿卫之将为节度使的做法,就革除了任边将为节度使的旧弊,扩大了朝廷对边镇的控制力度,预防尾大不掉的局面出现,对藩镇割据势力也起到了掣肘作用。同年十一月,平西川的有功之将高崇文不愿居功而镇西川,请朝廷调动,唐宪宗即命宰相武元衡代领西川节度使,改高崇文为邠宁节度。这种改换镇将防地的作法也是防患于未然的良策。此后,任用宿卫之将为边镇节度使和进行节度使防地的互调就成为一种制度而普遍运用。元和四年,唐宪宗还想利用成德节度使王上真去世以及其他某些节度使年迈有病的机会,想趁势革除河北藩镇代代相袭的弊病,但由于时机不成熟,群臣谏阻而作罢。
第二,对藩镇进行分化瓦解,以不战而达到削藩的目的。元和五年,义武节度使张茂昭不愿效仿河朔藩镇世袭的恶习,主动请求举族入朝。朝廷以左庶子任迪简代之。张茂昭手下将校杨伯玉、张佐元不服,相继作乱,均被将士所杀。唐宪宗命以绫绢十万匹赏赐义武镇诸将士,以表彰其忠义,安定人心,并改任张茂昭为河中等五州节度使以示奖励和信任不疑,对其他藩镇起到了感召作用。”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十一岁的儿子田怀谏立。不久发生兵变,魏博将士推举田兴为帅。田兴请求归附朝廷。李师道,吴少阳、王承宗等派使者游说,但田兴不听,坚决服从朝廷。割据五十年的魏博六州不战而归,使朝廷势力嵌人河朔藩镇之腹心,给这些藩镇以震撼,连各藩镇派来游说的使者们也说:“倔强拒命有什么好处呢?”
第三,对抗命顽固的藩镇坚决讨伐之。元和四年,成德镇节度使王士真死后,其子王承宗继立,宪宗削藩之心太切,想借此机会兴师讨伐,结果讨伐失败。唐宪宗吸取教训,按兵养武,选练士马,积聚财力,等待良机。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十月,吴元济则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仗恃强将雄兵,四出攻掠,“屠舞阳,焚叶县,攻鲁山、襄城,关东震骇”,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初,吴元济的势力已经抵达东都洛阳之近畿。于是,唐宪宗又命宣武等十六道进军讨伐。但战争形势对唐朝廷极为不利,严绶在进军之中作战不力,又不设备,结果在元和十年二月败于磁丘,被迫后退五十里,入唐州守御。其余各军只有李光颜屡有斩获,先破淮西兵于临颖,再破之于南顿。
朝廷对吴元济的讨伐,使河北割据军非常恐慌,李师道、王承宗数次上表请朝廷赦免吴元济,宪宗没有理睬。于是,李师道派人放火烧掉了讨伐军的转运军需基地河阴转运院,烧去钱帛三十余万缗匹,谷三万余斛。这一军粮基地是唐朝廷接送江淮税务的最大转运站,此次被焚对朝廷打击很大,朝内许多大臣请求罢兵。但唐宪宗并没有被种种挫折所动摇,他派御史中丞、积极主战的裴度去讨伐军行营抚慰将士,并察看用兵形势。
裴度从前线返回后,用李光颜多次的局部胜利进行宣传,认为淮西必定可取,唐宪宗大悦,坚定了平定淮西叛乱的决定,也稍稳定了朝廷的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国师桑道茂夜观天象,见长安城西北方向有天子王气,便谏言德宗“宜高大垣堞以备非常。”德宗采纳了桑道茂之言,命神策军发众数千,将奉天城(今乾县)修筑得城高池深。
到了德宗建中四年(783),发生了朱泚之乱,朱泚率军攻进长安城, “天子王气”之说被桑道茂不幸而言中。情急之际,德宗想起了桑道茂的话,于是率太子、后妃、大臣数百人,仓皇出逃到奉天县城。
此时,身为禁卫将军的浑瑊来到唐德宗身边,他威望素著,人心迅速安定下来,大家坚守城池,等待着各路勤王之师的到来。
朱泚军队围困奉天城一个多月,城中粮食消耗殆尽,奉天百姓倾家荡产以助皇帝。情势日益危急,而叛军在城外日夜赶造巨型云梯,必欲攻陷奉天。云梯高约九丈,下装巨轮,外面裹着水浸的湿牛革,周围悬满了水囊,梯上可装兵士五百人,一旦用于攻城实战,奉天城危在旦夕。
浑瑊久经战阵,精通兵法,他命兵民按照叛军来袭的方向挖掘地道,地道里面堆满木柴、膏油、松脂,用以破解敌人的攻势。唐军按照浑瑊的要求做好准备,严阵以待。
十一月十五日,北风呼啸,叛军的云梯车开始攻城了,云梯车中的兵士箭发如雨,守城的唐军死伤惨重。云梯车配有轒轀(fenyun)车助攻,贼兵们抱薪负土,填平壕堑,城上矢石如雨,也奈何不了贼兵,云梯上已有不少叛兵登上了城楼,眼看着全城倾覆。
守城的唐军将士饥寒交迫,缺少甲胄和兵器,而叛军兵强马壮,气势汹汹,唐军在浑瑊的激励下,殊死固守。浑瑊身中流箭,随手拔出,血流满衣而面不改色,继续指挥作战,在场的唐军无不深受感动,唐军众志成城,叛军的云梯车陷进了挖好的地道中,火油点燃,顺风燃起腾腾烈焰,城上的唐军趁机投下苇柴、火炬,云梯车笼罩在烈火之中,转瞬之间化为灰烬,数千攻城贼兵不及逃跑,都被活活烧死,唐军士气大振,三面出击,皇太子李诵亲自督战,倚仗将士忠勇,军民一心,终于击退了贼兵。
朱泚心有不甘,半夜又卷土重来,贼兵流矢如雨,有的已经射到离唐德宗三步以内,皇帝大惊失色,浑瑊镇定自若,率领唐军坚守城池,这个夜晚方才有惊无险。
朔方军一直是朝廷的正规军队,战斗力极强,大军赶至,在澧泉(今陕西礼泉北)大败朱泚叛军,朱泚抵挡不住,只能放弃奉天,退回长安。半年之后,奉天之围方解,各路贡奉源源不断,唐德宗封浑瑊为行在都知兵马使,食实封五百户,以答谢浑瑊在奉天之难中的舍生忘死之功。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唐朝著名诗人卢纶长期在浑瑊的幕府效力,亲眼目睹浑瑊的英勇事迹,有感而发,写下了不少赞美浑瑊的传世名篇,这首诗即其中的一篇。
唐德宗在奉天居留达半年之久,在这里处理朝政,策划平乱,奉天城实际成了唐王朝的临时都城。回师长安之后,德宗铭记奉天官兵在危难之时冒死相救之情,遂升奉天为赤县,归京畿直辖。奉天县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直辖县。这也是乾县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