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 16:20:25首页
俄国1905年革命是指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或没有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袭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致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制定等同于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
这场革命没有组织,没有目标,也没有单一原因,主要归咎于几十年的国家动乱和对罗曼诺夫王朝的不满。俄国国内改革不力以及少数民族要求解放也是起因。沙皇指挥不力,导致军队在日俄战争中惨败是最直接的导火线。战后一直有连续不断的军人革命以及革命团体活动。
各地方的革命虽然最后妥协或被镇压,俄国国内也加快改革的步调,但仍不够阻挡1917年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员常常把这场革命当作1917年革命的先驱。
历史背景
亚历山大二世是一位开明的沙皇,他于1861年着手实施多项改革政策,开始了大改革时代,改革涵盖法律、地方政府与军事等,废除了农奴制度,让广大的农奴获得解放,却不幸于1881年3月1日遭反对势力人民意志派的党员炸死;其继承者亚历山大三世相对保守,他反对改革,施行俄国化,并以铁腕治国,国会与教会都伏应在他的独裁统治下,1894年因病去世,由其长子尼古拉二世继承皇位,正藉列强争战的动荡时代。
自彼得一世建立工业制度以来,到亚历山大二世施行改革后,俄国紧追西欧展开快速的工业化脚步,但社会的变迁却与西欧截然不同,俄国的中产阶级,没有发展出具足够影响力的规模,而是向资产阶级与劳动阶级两个极端发展,遂形成日益严重的阶级对立形势。另一方面,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国土扩张,俄罗斯帝国横跨了欧、亚、北美(后卖给美国),国境内包括了许多民族,各民族除了与俄国文化有差异外,而且各民族之间也存在著历史、地沿或文化的各种冲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的反对势力,可区分为自由派与社会主义派。
自由派人士,分别于1903年组成了地方自治会,1904年成立了解放联盟,1905年成立了宪政民主党,具体要求实施君主立宪;社会主义派人士,则分处于两个阵营,分别是1898年成立,沿袭自民粹主义的社会革命党,以及1897年成立,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劳动党,皆主张以革命手段来诉求社会改革。
1904年秋天,自由派举行一系列的活动,以庆祝自由派国会规章订定40周年,并藉此时机要求更多的政治改革与立宪。1904年1905年1月30日,莫斯科市政府通过了一项决议案,要求成立一个由选举产生的国民议会、以及完全的出版自由与宗教自由,而其他的城市与地方自治会,也陆续通过类似的决议或呼吁案。
尼古拉二世提出了许多措施以满足各方要求,包括任命自由派的 彼得·德米特里耶维奇·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为内政部长,以接替被暗杀身亡的维亚切斯拉夫·冯·普勒韦。1904年1905年12月12日,沙皇发表一份诏书,包括同意扩大地方自治会与市议会的权力、为工业劳工建立保险制度、解放异族阶级、以及废止审查制度,意图向反对势力妥协,但关键的全国代议立法权仍未被纳入。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加入意图瓜分清朝的列强行列,俄国在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等地与日本屡起争端,1904年日本因与俄国对东北与朝鲜半岛的利益谈判未获回应,同年2月6日日本驱逐俄国的外交官员,2月8日日本对俄国开战,俄军虽有较日军先进的军备,却一直处于劣势,因此引起俄国军政的震撼与自信心受创,民间亦对沙皇的领导产生疑虑及不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